
2020高考語文 循環(huán)定向集中練7 定點(diǎn)7 文化常識(含解析)
6頁循環(huán)定向集中練7 (定點(diǎn)7:文化常識)1.下列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nóng)歷八月采用的是序數(shù)紀(jì)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為三個月,分別稱孟、仲、季B.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C.古代表示官職調(diào)動的詞很多,如: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降職;徙,一般的調(diào)動官職;改,改任官職;出,京官外調(diào);乞骸骨,表請求退職;致仕,表出任官職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朔,陰歷每月的第一天答案:C解析:C項,“遷”一般指升職;“致仕”指交還官職,即退休故此題答案為C項2.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晉侯、秦伯圍鄭”和“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中的“侯”均指侯爵B.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音悲涼C.古代在人的稱謂上,有尊稱,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謙稱,如寡人;有賤稱,如“豎子”D.舊時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答案:C解析:C項,“有尊稱,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錯誤仆”,謙辭,舊時男子稱自己3.下列各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少年時代B.六合指古代結(jié)婚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適合C.人定是戌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21時到23時D.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衿,古式的衣領(lǐng)答案:C解析:C項,錯在“人定是戌時”人定:十二時辰之一,是亥時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古代君王、尊親為顯示威嚴(yán),規(guī)定說話和行文時避免直呼或直寫其名,應(yīng)代以它字唐朝為避太宗李世民諱,寫作時改“民”為“人”,如《阿房宮賦》中的“剽掠其人”B.《滕王閣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對偶的駢文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對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當(dāng)然也流露了宿命論的消極情緒C.喪服是居喪的衣服制度由于生者和死者親屬關(guān)系有親疏遠(yuǎn)近的不同,喪服和居喪的期限也不同喪服分五等,叫做五服五服的名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D.召對,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guān)政事、經(jīng)義等方面的問題當(dāng)然,古代官員的考核使用不一定都需要經(jīng)過這種形式。
答案:B解析:B項,“抒發(fā)了對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當(dāng)然也流露了宿命論的消極情緒”分析不正確,應(yīng)為抒發(fā)了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感和不甘于現(xiàn)狀的奮發(fā)心理故此題答案應(yīng)為B項5.下列文學(xué)常識有誤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分“風(fēng)”“雅”“頌”三部分,其中“風(fēng)”是出自各地的民歌B.陶淵明,東晉詩人,是田園詩的代表詩人,《歸園田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C.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登高》《望岳》《泊秦淮》都是他的作品D.《古詩十九首》是一組漢代文人五言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答案:C解析:C項,“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登高》《望岳》《泊秦淮》都是他的作品”錯誤;《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此選項渾水摸魚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悲涼B.古時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yán)格尊者為尊居上位,卑者為卑處下位具體在宴會上,“東向坐”是最尊貴的位置C.祖道是為古代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shè)宴送行的禮儀《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D.陛下是古代對帝王的敬稱。
陛,是宮殿,臣子不敢直達(dá)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轉(zhuǎn)達(dá)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答案:D解析:D項,“陛,是宮殿”錯誤,應(yīng)是“宮殿的臺階”7.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軍,是古代天子所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的統(tǒng)稱,在唐代指禁軍,是皇帝的侍衛(wèi)軍隊,如白居易《長恨歌》中“六軍不發(fā)無奈何”的“六軍”是指皇帝的禁軍B.行宮,古代帝王出行時臨時居住的地方,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伯仲,本義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后以“伯仲”形容人才能相當(dāng),不相上下D.騷體,也稱楚辭體,因戰(zhàn)國時代楚國屈原的作品《楚辭》而得名,是指運(yùn)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fēng)土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詩歌體裁答案:D解析:D項,《楚辭》收集戰(zhàn)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和漢代賈誼等人的詩賦,西漢劉向輯,不是屈原的作品8.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參乘:亦作“驂乘”,古時乘車,站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B.禊事:古代習(xí)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災(zāi)的一種禊祭活動C.跬: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故半步稱“跬”。
D.鯉對:孔鯉是孔子的兒子,“鯉對”指接受師長教誨答案:D解析:D項,“鯉對”指接受父親的教誨9.下列對文化常識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癸丑”,是我國古代干支紀(jì)年法之一,順序為第50個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個月,即陰歷三月,也是古人所說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C.“修禊”,古代夏歷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濱聚會宴飲,以祈福消災(zāi)后泛指在水邊宴集D.“彭殤”,“彭”即彭祖,活了八百歲,是古代傳說中的長壽之人;“殤”,未成年而死去的人答案:C解析:C項,“三月下旬”應(yīng)為“三月上旬”故本題選C項10.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衡傳》中有“通五經(jīng),貫六藝”,“六藝”指的是賦、比、興、風(fēng)、雅、頌B.《史記》和《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史記》分為“本紀(jì)”“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C.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批判性質(zhì)的稱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D.“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指交還官職,辭官退休。
答案:A解析:A項,“‘六藝’指的是賦、比、興、風(fēng)、雅、頌”錯誤,“六藝”應(yīng)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故選A項11.下列文化常識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星宿,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具體是指“四象”和“二十八宿(讀音xiù)”四象”是在東、南、西、北四方都有一位守護(hù)神,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B.仆射,官名,秦始置,漢以后因之,宋以后廢,太平天國曾設(shè)仆射一職位僅次尚書令,職權(quán)漸重C.晦,陰歷每月第一日;朔,陰歷每月最后一日D.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答案:C解析:C項,選項對“晦朔”的解釋正好相反,應(yīng)為“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第一日”12.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徑就荒”中的“三徑”,源于西漢末年的蔣詡,他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三徑”成為隱士的代稱B.“序?qū)偃铩敝械摹叭铩笔侵讣厩铮褪乔锾斓牡谌齻€月,即九月C.“舍簪笏于百齡”中的“簪”指束發(fā)戴冠用來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見皇帝時用來記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職D.“外無期功強(qiáng)近之親”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答案:A解析:A項,“后‘三徑’成為隱士的代稱”不正確后人以“三徑”代指隱士所居,不是指“隱士”故此題答案為A項13.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憂,也稱“丁艱”在我國古代,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官員則必須停職守制,處于丁憂期間的人皆不得為官,概無例外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長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C.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稱,都指官員辭職歸家D.謚號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頒賜的一種稱號,帶有評定性質(zhì)答案:A解析:A項,“官員則必須停職守制,處于丁憂期間的人皆不得為官,概無例外”說法錯誤,處于丁憂期間的一些人由于國家需要,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不預(yù)慶賀,祭祀、宴會等由佐貳代理,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yīng)朝廷之召出來應(yīng)職者,稱起復(fù)14.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農(nóng)歷七月七日,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農(nóng)歷每月的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B.“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古人用的“干支”紀(jì)年法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等)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是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lǐng)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xué)識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慮連綿不斷D.“奄奄黃昏后”中的“黃昏”屬于我國古代常用的天色計時法屬于這種計時法的還有“夜半”“日出”“日中”“人定”等另外,我國古代還常用地支計時法,即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答案:A解析:A項,“‘下九’,古人以農(nóng)歷每月的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下九……”錯誤,“下九”指的是農(nóng)歷每月十九上九”是指農(nóng)歷每月二十九,“中九”為農(nóng)歷每月初九故選A項15.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卜筮”,古時預(yù)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如《詩經(jīng)·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B.序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大多用以題贈,或作著作的前言,《蘭亭集序》是朋友之間互相唱和的贈序C.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楚國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據(jù)月亮的情況來記日,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最后一日為晦答案:B解析:B項,“《蘭亭集序》是贈序”錯誤,是詩集的序言16.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按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答案:B解析:B項,“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說法錯誤,應(yīng)該是“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17.下列對于姓名稱謂和古代官職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