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錫良古代漢語.doc
36頁1、詞義范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采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范圍擴大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里“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里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古義今義義素一蔬菜蔬菜義素二肉蛋奶等副食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為“坐寐”義。
后來“睡”由“坐寐”發(fā)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古義今義義素一打盹打盹義素二其它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糧《莊子·逍遙游》:“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為食,行道曰糧后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授親族《后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干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干濕生熟均可古義今義義素一(供旅行者吃的)干糧(供旅行者吃的)干糧義素二其它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徑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陸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為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沉 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范圍的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采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范圍縮小今義小于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后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里“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
《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墨子·節(jié)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為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范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眾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為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為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后來詞義范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動物,《西游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再后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筑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谷: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谷今專指一種農業(yè)作物——谷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為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專指兒子《戰(zhàn)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后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后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于詞義范圍縮小的例子3、詞義范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系詞義范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范圍變?yōu)榱艘曳秶?/p>
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后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古義今義帶汁的肉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來由眼淚變?yōu)楸翘樯瞎艥h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于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古義今義眼淚(自目)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后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并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
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為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后意義變?yōu)槎虝旱?、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里,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后來變?yōu)闀簳r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后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游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探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為詞義的轉移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1、由褒義變?yōu)橘H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
感情色彩為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干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后來指壞人的幫兇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為褒義2、由貶義變?yōu)榘x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zhèn)鳌罚骸皠t鍛煉而周納之《后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為貶義今義則用為褒義3、由中性變?yōu)榘x ①祥:古義指吉兇的征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安在?”表示預兆時為中性詞后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4、由中性變?yōu)橘H義 ①謗:古義指背后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
《戰(zhàn)國策·齊策》:“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zhàn),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后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為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后來詞義變重,成為“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