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2018中考語文面對面文言文閱讀題庫15篇.docx
20頁文言文閱讀15篇一、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回答1~5題15分)【甲】舜發(fā)于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ɡé)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乙】鄭之鄙人學為蓋①,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②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又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③,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以種稻,三年皆傷于澇人謂之宜泄水以樹黍,弗對,而仍其舊其年乃大旱,連三歲,計其獲則所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選自《鄭鄙人學蓋》)【注釋】①蓋:雨具②桔槔(jié gāo):井上汲水的工具③戎服:這里指穿軍裝1.選出與“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中加點“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A.乃棄而學為桔槔B.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C.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D.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者(《魚我所欲也》)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組。
3分)( )A.鄭之鄙人學為蓋余幼時即嗜學 B.鮮有用蓋者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C.欲學為兵魚,我所欲也《愚公移山》)D.越有善農者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2)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4.【甲】文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乙】文鄭人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5.縱觀兩個語段可知,【甲】文主要論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乙】文論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在寫法上兩文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都在結尾點明中心論點3分)一、【參考譯文】【乙】鄭國的一個鄉(xiāng)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后技藝學成了卻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于是他就放棄雨具改學做井上汲水的工具三年后學成了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于是他又回頭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興起,人們都改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制作兵器,可是他(已經)老了越國有一個善于搞農業(yè)的人,墾荒造田來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有人對他說應排水后改種黍米,他不聽從,仍按他原來的干。
干旱連續(xù)三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歉收還有盈余呢因此說“‘天旱要準備船只,天熱要準備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1.(3分)A 【解析】A項中“而”與例句中的“而”的意思均是連詞,表并列,可不譯;B項中“而”的意思是連詞,表修飾,可譯為“地”“著”;C項中“而”的意思是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D項中“而”的意思是連詞,表轉折,可譯為“卻”2. (3分)D 【解析】A項中兩個“學”的意思均為:動詞,學習;B項中兩個“鮮”的意思均為:少;C項中兩個“欲”的意思均為:想要;D項中兩個“者”的意思分別為:……的人/……的樣子,可不譯故選D項3. (4分)(1)(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外患,這個國家往往就會導致滅亡2)天旱要準備船只,天熱要準備裘皮衣4. (2分)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沒有未雨綢繆)解析】【甲】文以六位先賢的事例來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由此推及國家的發(fā)展,強調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內的法度大臣和敵國外患,由此即可找出答案乙】文通過講鄭人失敗和越人成功的案例,進行對比論證,進而得出“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的觀點,強調了一個人做事情前應提前做好準備,據此概括即可。
5. (2分)“旱斯具舟,熱斯具裘”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解析】首先分析【乙】文可知,文章先寫鄭人學蓋、棄而重學,但最終一事無成的故事,接著寫越人種稻最終成功的事例,一正一反論述了“旱斯具舟,熱斯具裘”的觀點其次分析【甲】【乙】兩文的論證方法,【甲】文開篇引用六位賢人的事例,【乙】文講述鄭人和越人的例子,可知均采用了舉例論證;【甲】文由個人的發(fā)展推及到國家的存亡,【乙】文由鄭人和越人的小故事推及到做事的普遍規(guī)律“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可知兩文均運用了道理論證的方法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5題15分)【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乙】閔本性剛正敏給而刻志于學御史大夫不花①奇本之才,辟以為掾②,平反冤獄,甚有聲擢③御史臺照磨④,皆以能見稱本素貧,且有目疾,嘗上章乞謝事,不允,詔授集賢侍講學士大明兵薄京師,本謂其妻程氏曰:“國事至此,吾知之久矣愧不能立功補報,敢愛六尺軀茍活哉!”遂各縊焉節(jié)選自《元史·閔本傳》)【注釋】①不花:人名,時御史大夫②掾(yuàn):古代屬官的通稱③擢:提拔,提升④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簡稱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停頓,劃兩處2分)閔本性剛正敏給而刻志于學2.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1)故不為茍得也 (2)妻妾之奉(3)萬鐘于我何加焉 (4)辟以為掾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2)愧不能立功補報,敢愛六尺軀茍活哉!4.【甲】文中多處使用對比,請列舉出來,并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分)5.結合【甲】【乙】文內容,說說兩位主人公共同的價值取向是什么。
2分)二、【參考譯文】【乙】閔本,性情剛毅敏捷,在學習上志向專一御史大夫不花驚異于閔本的才能,招他為部屬助理,由于(他)平反冤獄,非常有聲譽后提升為御史臺照磨,在所有的職位上,他都干得很出色閔本一向清貧,并且有眼病,曾上奏請求朝廷免除他的職務,但未獲準許,還被授予集賢侍講學士朱元璋反元義軍接近國都時,閔本對他的妻子程氏說“國家到了這個地步,我很早就已知道了自愧不能為國立功,現(xiàn)在只能以死報君,不敢貪生茍且地活著!”于是(他們夫妻二人)各自上吊而死1.(2分)閔本/性剛正敏給/而刻志于學2.(4分)(1)茍且 (2)侍奉 (3)益處 (4)征召3.(4分)(1)用腳踢(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2)自愧不能為國立功,現(xiàn)在只能以死報君,不敢貪生茍且地活著!4.(3分)文章中將魚與熊掌對比、“生”與“義”對比、重義輕生與貪利忘義對比、“鄉(xiāng)為”與“今為”對比,突出了論點,增強了說服力解析】【甲】文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將魚與熊掌、“生”與“義”、重義輕生與貪利忘義、“鄉(xiāng)為”與“今為”等進行對比,突出了論點,增強了說服力,據此概括即可5.(2分)舍生取義解析】【甲】文的中心句“舍生而取義者也”,很明顯作者的價值取向是“舍生取義”;而【乙】文也體現(xiàn)了主人公閔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jié),他們都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舍生取義”。
三、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3題11分)【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乙】二十八日,夢中聞人言大雪,促奴起視,彌山漫谷矣巳刻①,同伯化躡屐二里,復抵文昌閣覽地天一色,雖阻游五井,更益奇觀二十九日,奴子報:“云開,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來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飯飯已,大雪復至,飛積盈尺偶步樓前,則香爐峰正峙其前樓后出一羽士②曰程振華者,為余談九井、橋巖、傅巖諸勝三十日,雪甚,兼霧濃,咫尺不辨伯化攜酒至舍身崖,飲睇元閣閣在崖側,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巒滅影,近若香爐峰,亦不能見選自《游白岳山日記》)【注釋】①巳(sì)刻:上午9~11點 ②羽士:道士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每小題1分,共4分)①余拏一小舟()②擁毳衣爐火()③夢中聞人言大雪()④近若香爐峰()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各句。
每小題2分,共4分)①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翻譯②半月來所未睹,然寒威殊甚翻譯3.【甲】【乙】兩文都描寫了的活動,但所表達的感情完全不同甲】文表達的是;【乙】文寫出的是作者的心情每空1分,共3分)三、【參考譯文】【乙】二十八日,睡夢中聽見有人說下大雪了,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白雪已漫山遍谷了我強行躺到床上上午9~11點,(我)同汪伯化穿好木鞋,走了二里路,又抵達文昌閣看天地間茫茫一片白色,雖然五井勝景的游覽被阻,但更增添了奇異的景象二十九日,仆人報告說:“云已散開,太陽光已浮現(xiàn)在樹林梢端了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見藍天一色,是半個月以來所沒有見到過的(好天氣),然而嚴寒的威力非常地厲害于是催促汪伯化一同吃飯吃完飯,大雪又重新下起來,飛雪積起來超過一尺厚偶然走到樓前,只見香爐峰正好屹立于樓前樓后走出一位叫程振華的道士,為我講述九井、橋巖、傅巖等各處勝景三十日,雪下得更大,兼有濃霧彌漫,(人)在咫尺之間不能辨別方向汪伯化帶著酒到舍身崖,在睇元閣里邊飲邊看雪睇元閣在山崖側面,冰柱一根根從崖上垂下,長的竟然有一丈峰巒的影像都已消失于雪霧之中,像香爐峰這樣距離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見它的影像1.(4分)(1)撐(船) (2)穿著 (3)聽見 (4)像2.(4分)(1)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是半個月以來所沒有見到過的(好天氣),然而嚴寒的威力非常地厲害。
3.(3分)雪景和人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游歷時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解析】【甲】文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乙】文通過“促”“強”等字,可以看出作者游歷時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四、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5題15分)【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