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瓷胎的變化與瓷器鑒定.doc
38頁古瓷胎的變化與瓷器鑒定——《微觀鑒定高古瓷》修補之六 我十二歲拜師時,師傅對我講:“鑒瓷不鑒胎,等于瞎胡掰,鑒胎不鑒點,等于白長眼,鑒胎不找堿,等于沒有臉,鑒胎不找紅,等于瞎糊弄”那時好多意思不懂,只見師傅用放大鏡翻來覆去仔細一點一點的查胎,可不敢問那時師道尊嚴,不明白的自己去想,不能提為什么?怎么啦等等雖然不明白,但還是牢牢地記住了另一方面限于當時的放大鏡,一般也就五、六倍,仍然看不出什么名堂,所以糊里糊涂地一下就是四十多年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現(xiàn)微觀放大鏡,一下子可以把胎釉放大100~200倍,才真正看到了胎表的“堿狀物”和胎內的“紅點”,也看到了很多異形異色的微?,F(xiàn)在知道了胎上的堿不是我們食用的堿,因為它遇水后會溶解在水里這種類似堿狀的物質就是次生物而胎上的“紅”即現(xiàn)今的俗稱“火石紅”,其實質是鐵的氧化物成器時胎內沒有鐵的氧化物,否則會有不等的紅褐色點狀或片狀存在,只有時間足夠后才能使胎內的鐵氧化瓷器的胎從質地講不如釉,包括選用原材料的純度、燒制溫度(雖然胎釉同窯,但胎厚釉薄,釉在外,吸收的熱量不等,熟化的程度不等)原材料的細度、以及原材料的配比不同(釉層按色要求須加入助熔劑、呈色劑)等等,在時空中胎釉的變化會各有不等的表現(xiàn)。
但胎的變化必然要與釉的變化匹配和諧,具體從下述三個方面加以討論一、胎會不發(fā)生變化?這是研究瓷器老化的前提(有很多人只講瓷器會“老化、古樸”,但沒有具體的分析與描述,更沒有照片輔佐這種作法雖不是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但比那些不承認胎會變化、也不以變化程度鑒定的人強多了)組成胎的原材料主要是硅、鋁、鈣、鐵,次要的是鉀、鈉、鎂、鈦、錳,還有部分少量的其它物質(大多在百分之一以下),共約近二十種目前對胎的檢驗檢測報告,有的用元素、單質,有的用氧化物(這說明當前文物鑒定的混亂)胎的組成有可能既有單質,又化合物,有的可能是燒制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的可能是成器后時空中變化形成的,這些都沒有科學的數(shù)量依據(jù)標準來證明,只是收藏界或鑒定機構各自的認定但無論如何,胎是多種物質的混合物,既有金屬,又有非金屬,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既有有機物,又有無機物,除了沒有化學范疇之內的酸外,基本以鹽和堿為主,其中有可能是極其復雜的物質,如硅可以在高溫下與多種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硅酸鹽類,如KNaO·2Al2O3·2H2O可以確信在1300℃以上,會有單質分解出來,尤其是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可能不會被分解,它的熔點在1650℃左右但分解出的單質不會永為單質,在時空中會與氧、氯、二氧化碳等化合,成為新物質。
胎中的多數(shù)金屬都會成為氧化物,有少量的其它化合物這也就是胎在時空中必定要發(fā)生變化的理論基礎,鐵成為氧化鐵(火石紅)就是最有力、最典型的代表再深奧的科學原理說不清了二、胎制作的復雜性:現(xiàn)今大多數(shù)人認為瓷器的胎是拉坯成型的,包括筆者的書內和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的文章中,也多用拉坯一種實際上瓷器的胎并非只有用輪車拉坯一種,而是有多種方法,甚至不排隊會有人想象不到的方法青銅器的成型就很復雜,用的是內外陶范合鑄方法,就是瓷胎推理的依據(jù)很多大型陶器用的是分體模具,將陶器的局部在模內壓制成,再組合成整體陶器;有些瓷器的紋飾用的是壓花,在模具上先刻好紋飾,把胎壓在模具內形成紋飾,然后再組裝成整器;有些瓷器的配件也有先用模具壓制出來、再安裝好,如壺的嘴(流)、把手(提)等對那些三角形、四方形、六邊形等棱柱狀瓷器,用的先壓制成相應的片狀,再組裝成整器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瓷器全是拉坯而成的青銅器固然彌足珍貴,才用內外范,但有些高級別的瓷器是否也會用此方法?如用木質模具、蠟模、或用陶器模具,根據(jù)待做的瓷器樣式先制好模具,把瓷胎在模具內壓制好能用一組的為整器,不能用一組的可分兩組、三組等,分別做好后再組裝,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高效,尤其是批量生產(chǎn)的瓷器。
從遺存的高古瓷中可以找到有對接的(先分局部壓制成型)、有印花的等等,證明了瓷器制胎的多樣化(木質易腐,蠟熔化了可以無殘留物)如果我們思考一下,既然可以用模具,那么有沒有可能像青銅器一樣澆注,換言之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注塑”成型?比如一個碗,如果有了模具,就可能不用一個一個的拉坯了,只要把干濕度合適的胎泥放在內外兩模具上一壓,碗就出來了比如器型復雜的,先做好內外模具,把胎泥的流動性加大,灌注到模具內,器型也就有了模具用木制、陶制的,大多需要除去內外模具這里肯定有復雜的技術問題,如模具的脫模是否會引起胎的變形等等我們的先人并不比現(xiàn)代人笨多少,那么復雜的青銅器都澆鑄出來了,難道瓷器的模具問題解決不了嗎?那么多超難工藝在青銅器上都解決了,如越王勾踐劍上的紋飾,難道瓷器就必須一個一個地拉坯嗎?當然這只是根據(jù)銅、玉、陶工藝的推測,也有部分瓷器造型的旁證,缺少的是實證但挖掘出的各個窯口大量的碎陶瓷片是否都為不合格品?其中有沒有使用過的模具?這里不無疑點,也不屬本文討論的內容,只是為了說明瓷器的制胎工藝多種多樣,不可僅僅局限在拉坯一種范圍之內,這樣有可能引發(fā)誤導制坯的多樣化帶來胎變化的多樣性水平拉坯與平面拍打坯變化不同;同樣拉坯與壓模出的胎變化也不可能相同。
必須考慮胎的成型工藝,工藝不同用的力不同,不同的力在成器后釋放的速度與時間不等,從而引發(fā)胎的變化的不等本文基本以拉坯為主,圍繞前述各文的實例進行解析三、胎的變化:任何實體物在時空中都必然會變化雖然瓷器外部有釉層,大面積的胎體受到釉層的保護但加工瓷器必有不同面積的胎外露,檔次越高的瓷器,特別是官窯一類的,外露的胎面積越少這些露胎部位有兩個方面的變化:一個大方面是人制作時痕跡的消退、弱化,以至全無,只留下其型,這要視時空條件而定,時間越久消失的程度越重;另一個大方面是大自然的“二次加工”,像釉層的變化一樣,產(chǎn)生全方位的變化,質地越優(yōu)的變化程度越弱(時間相等,空間條件相似),不同的窯口、不同的級別胎變化必然有差異瓷器露胎部位的變化與窯口和工藝有關,官窯與高級別的瓷器施釉都相當考究:有的窯露胎面積極小,如汝窯,在器底只有幾個支點,一般都類似芝麻粒大小,因此多數(shù)經(jīng)千年左右成為紫紅色,見圖3.4.r、s;有的面積稍大,是用手抓住瓷器在缸內蕩釉,只有手抓的三、四個點沒有釉露胎,此文內的耀州窯玉壺春瓶就屬于這類,見圖3.1.e;有的全器施釉,只有足底與外部接觸的部位不施釉,主要是為了防滑,足內部與器底全施釉,有些施半截釉,其中有用不同色的護胎釉,如鈞瓷和官瓷等等。
一般民窯粗制瓷器用品,大多露胎面積較大,且不規(guī)則,也無規(guī)律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核心是討論胎的變化,尤其是高古瓷,也包括近百年的瓷器,通過六件不同時期瓷器胎的變化,驗證胎在時空中將發(fā)生變化,時間短的有人制作時的加工痕跡,隨時間的推移人做的痕跡逐漸消失,全面充分體現(xiàn)出天做的結果所以凡是討論高古瓷的,如果說某某瓷胎上的加工痕跡清晰、歷歷在目,甚至附加了照片,這件瓷器絕不可能是千年左右的,也就不可能是宋代以前的(其中有些過大過深的加工痕可以存在,但絕不可能清晰),而必須要有各種相應的變化,只有其形尚存該造型與紋飾形態(tài)的各個部位全發(fā)生了不等的變化,即不存在加工時的工藝痕,如一條溝狀紋飾,它的溝兩側、溝底、溝的口沿等具體部位,見不到刀刻劃的痕跡,而是次生物的堆積、胎的形變、色變、質變等等露胎部位的變化證明了這點,詳文內各種變化的分析胎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1、色變:圖3.1.a 小碗胎變色 釉開片圖3.1.b 膽瓶胎變色新做出不久的瓷器(含高仿)其胎以三色為主,主要的和大面積的部位為白色,小面積的坑洼或雜質為灰黑色(雜質多為顆粒狀),此外便是局部極淺淡的黃色或褐色這三種顏色在一般標注為10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出來。
至于各種作舊其色會五花八門,有些會超出時空變化的范圍,成為真正的“怪胎”胎清洗的方法很容易,放在水盆內,加入適量洗滌靈、洗衣粉,用牙刷刷,一般沾上的浮物會去掉如果用的是化工類等油漆、膠類,這種方法洗不掉,只有在微觀上查涂抹物與胎結合的層面,只要是人工涂抹的一定會高出胎表老瓷器的胎就不光只是這三色了,從民國早期開始,在近百年歲月中,胎就開始發(fā)生了老化,最明顯的是胎的光澤日漸強化,在局部出現(xiàn)明亮的光澤,與之相伴的是黃色與褐色的深重,開始有了面積的增加和色的濃艷(較前文三色的黃和褐而言),其中有極小面積出現(xiàn)了火石紅,見圖3.1.a、b、c、d、e、f圖a是小碗胎的局部,圖b、c、d、e、f分別是膽瓶、高足托盤、棒槌瓶、耀胎和北宋官胎的色變可見真正的火石紅最低要有近百年方會生成,且產(chǎn)生時是以極小的點出現(xiàn)的,不僅人的肉眼觀察不出來,就是一般放大鏡也觀察不到這就是我?guī)煾邓f“查點、驗紅”(當然他老人家當時是指乾、嘉瓷器的胎)圖3.1.c 高足托盤胎變色釉開片圖3.1.d 棒槌瓶胎變色圖3.1.e 耀胎變色圖3.1.f 官窯胎變色色變不會僅停留在胎的表面,胎的變色實質是胎內原有物質發(fā)生了質變,成為新的物質,包括氧化物、氯化物、碳酸鹽等等。
比如Na2O(氧化鈉)是暗灰色的,既使胎內含的鈉或氧化鈉很少,氧化鈉的熔點1123℃,這樣的熔點在窯內早已分解鈉又極其活潑,最容易氧化成為氧化鈉,顯示出暗灰色容易觀察出來鈉在胎內(含其它所有金屬、非金屬)不會只停留在表層,而是胎的構成之一胎內的鈉也會氧化,就像鐵一樣所以自然變色不單單是表面,而會深入胎體之內變色的面積開始都不會很大,大多數(shù)在微觀之下才能觀察出來道理也很簡單,構成胎的原材料從粉碎、熟化,到拉坯成型,其間經(jīng)歷了反復的混合,各種原材料基本會均勻地分散開(個別部位相對集中多一些也有可能,但所占比重極?。┯少|變引發(fā)的色變,不可能集中在某一部位大面積出現(xiàn),只會星羅棋布地分散開這點更可以從高古瓷中得出結論,高古瓷的胎內異形異色微粒沒有“扎堆”的民國到清代雖不明顯,但絕不會超越人做時混合的分散狀態(tài)而集中均勻分布的某類物質怎么會突然地集中在一起?有些仿品在乾隆時期的胎上作出大面積的“火石紅”,就越出了時空效應既使到了元、明時的瓷器胎上,也不會有直觀的大面積“火石紅”其它色變除了次生物和污物外,均以不同的色彩呈現(xiàn),時間越久胎色越豐富,可參照下文中各種變化認知胎的色變色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包括色的濃淡、面積的大小、深度的薄厚,以及色的不同色差(指同一色)等等。
它往往與胎的某些材料含量多少有關比如同是鐵,當胎內含鐵量高時,同一時期的胎所反映出的褐紅色輕重不同,少的淡些,多的重些,有些甚至能達到紫紅色,如汝窯之胎汝窯全器僅有三、五個非常小的支點,似芝麻粒大小,在燒制時胎釉之內的鐵會涌向這幾個點,所以支點的紅色極重,時空中會發(fā)紫色可見圖3.4.t、3.4.u而官窯的足部露胎面積較大(有護胎釉),相對而言鐵的分布范圍會廣些,從而顯示出的紅色就淺一些而耀州窯又不同,它的胎外部施加了一層護胎釉,只留下蕩釉時手抓足圈的三個小面,所以胎內的鐵也會相對集中青瓷的胎釉之內全部含有鐵,這點已經(jīng)由已故的著名故宮鑒定大師馮先銘先生作了定論胎釉之內的鐵不僅會隨氣泡集中,在熔融的情況下也會向無釉的部位移動,故而使露胎部位有鐵的集中成器時鐵顯現(xiàn)不出來,一是鐵已與其它原材料熔合在一起,無論胎體的瓷化,還是釉層的熔融,在新瓷上均見不到鐵但時間久后,最低限度要在八十年以上,由于空氣中活潑的氧氣、氯氣、一氧化碳等氣體的化合,使鐵成為不同的化合物(其它金屬原材料也會如此),才使鐵在胎釉之內以氧氣鐵特征出現(xiàn)這個過程并非一下就使白色或灰色的胎成為褐紅、紫紅色,而是緩慢地、漸進式發(fā)生著微弱轉化。
開始由白、灰向黃色過渡,繼而再慢慢地轉向粉色,再由粉色轉為橙色或橘紅色,最后轉為褐紅色或。